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官田區落實食農教育並凝聚住民力量的「校園可食地景暨炭化菱殼實驗」計畫開跑嚕!!

入秋9月到冬季12月,是菱角盛產的季節,尤其在全台產量第一的官田,這個時節除了可以看到賣菱角的商家,菱田裡到處可以看到忙碌採收的身影。這可說是官田獨有的農村景緻。多年前,為了要保育凌波仙子—水雉鳥,一群在官田的農友致力於推廣有機無毒的耕種,大家齊心耕耘多年後,官田的水雉鳥數量明顯增加,而友善大地的水菱田面積也擴大許多。生態環境變好了,但是,從多數採菱的農友都是年事已高的長輩,且青壯年持續離鄉的人口現況,顏區長意識到:農業生產模式的提昇還不夠,需要提出更全面性的改造計畫,才能許官田區一個更有生命活力的永續未來。因此,透由持續的討論交流,大家提出「四生食農在官田」的發展願景。在此願景脈絡下,現階段積極以社區營造的概念凝聚住民的力量,且以團隊分供協作的精神推動「綠色供餐」及「可食地景」兩個食農方案。
 
近日,官田區公所積極研究菱殼炭化後可能產生的各種功效,期盼替菱殼再利用找新的契機。多次與學校、社區討論後,大家一致認為:計畫在官田國中實施的「校園可食地景暨炭化菱殼實驗」計畫,十分適合以「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推展,結合不同身分的住民一起協作,讓參與者一方面可以透過實作獲取新知,體會分工協作的好處;也可以讓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官田找到新的產業發展契機。在此共識之下,500人大手拉小手的「可食地景暨炭化菱殼田間實驗」活動,就在11月6日一早熱鬧展開。
 
今日的活動會場一共規劃三大區域: 「花海綠肥區」,「可食地景實驗區」,及「菱殼炭化示範區」。2個小時的農作體驗課程,由曾旭正副市長一席推動食農教育的分享揭開活動的序幕,透過官田國小林保良校長實際示範灑種子的作法後,官田五所國中小的學童即就定位在「綠肥區」灑下希望的種子。隨後,以分區進行的方式,觀摩「菱殼炭化的示範」及進行「可食地景DIY」兩項實作學習活動。「菱殼炭化」區,透過顏能通區長詳盡的解說,及區公所人員賣力的示範,引發參與的師生對於菱殼炭化的興趣。「可食地景區」由具豐富農作經驗的發展協會理事長解說,雖然頂著大太陽,學童們也興致高昂地完成剷土、鋪土、混合土及炭化的菱殼的步驟,隨後細心地灑下手中的種子並澆水,在汗水中打造獨一無二的「心福田」。
 
誠如曾旭正副市長所說: 可食地景的規劃是食農教育的一環,在市府、區公所、農會及社區的支持下,官田區以國中及國小擕手合作的方式,邁開第一步。今日500人攜手在官田國中種下希望的種子,可說是「四生食農教育」在官田扎根的開始。日後需要藉由更多大手及小手持續的實作,替官田國中注入活力,朝願景目標踏實地邁進;也透由結合公部門、社區,及學校協作的「社區營造」模式活絡農村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