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行政疆域的形成

明治28年 (清光緖21年、西元1895年) 清廷於甲午戰爭中戰敗,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至此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並以特別條例設置臺灣總督府以統治臺灣。此時官田區分屬於臺灣總督府嘉義縣善化里東堡、赤山堡、茅港尾堡與麻豆堡。
在日本治臺的50年之中,其行政組織與區域歷經8次之多的更迭,而其中影響官田區最顯著者,在於明治34年 (西元1901年,民前11年) ,日本政府實施街庄社制度,將善化里東保管內之番子渡頭庄、社仔庄、三塊厝庄、雙溪仔庄及赤山保管內之官佃庄、中脇庄、烏山頭庄、角秀庄、二鎮庄、笨潭莊、拔仔林庄等合併為「官佃區」 ,此為官田區之建立行政區域的濫觴。
明治30年 (西元1897年) 4月2日設六縣三廳,六甲設辦務署,轄果毅後堡、赤山堡、茅港尾東、西堡、鐵線橋堡、麻豆堡、善化里東、西堡,辦務署下設區,各區置街庄長。官田區隸屬臺灣總督府嘉義縣六甲辦務署管轄,分屬赤山堡第9區 (轄官佃、中脇、二鎮、角秀、拔子林、烏山頭、笨潭、番子田、三結義) 、善化里東堡第10區(轄社子、六雙、雙溪子、番子渡頭、新中、三塊厝、埤寮) 、茅港尾東堡第6區 (轄南廍、北廍) 及麻豆堡寮子廍區(西庄、東庄、瓦磘屬之) 。
 
官田里
官田里舊稱「官佃」,此地有諺:「非陳不是官佃人」,里境幾乎皆為陳姓,若有他姓者,主要都是過去前來為陳姓工作而定居於此。
官佃陳家的袓籍為「福建省同安縣十九都積善里崑山堡古林兜龍坪后社霞廳」,來台始祖為陳時輝,在官田以二房傳世繁衍成庄。現今在陸軍第八訓練中心正門東北方有一座官田陳家祖墓,祖墓旁立有一方「官田陳姓沿革」。
官田里早期是原官田鄉鄉治所在地,日治時期明治34年 (西元1901年) 成立「官佃區」。光復之後,官田鄉公所於民國42年遷至隆田。
 
二鎮里
二鎮里的拓墾始自明鄭之時,鄭成功於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登陸台灣以後,因補給不繼,發生嚴重糧荒,所以一面派兵圍剿荷人,一面分遣鎮兵屯墾。二鎮里的「二鎮」、「角秀」即為明鄭時期駐兵屯田所拓墾之地,其中二鎮為「戎旗二鎮」所屯墾之地,角秀為「角宿鎮」屯墾之地。
除了鄭氏部隊的經營以外,明末清初時期有胡姓五兄弟渡海來台,長兄落籍在角秀,拓墾成庄,現今角秀便是以胡為大姓。
 
烏山頭里
烏山頭里由湖山里、嘉南里整編而成。 根據《官田鄉志》記載,湖山里舊稱「烏山頭」、嘉南里舊稱「三腳埤」, 光復之後,初期因為「三腳埤」未達一百戶,與「烏山頭」合設為湖山里,後經 「三腳埤」里民爭取,雖戶數未達標準,於民國 41 年 01 月 15 日依民意特准設 嘉南里。原湖山里成立社區發展協會以及環保義工隊,轄內烏山頭太子廟係當地 民眾共同信仰;原嘉南里內成立嘉南社區發展協會,並有嘉南里活動中心、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烏山頭水庫、湖山派出所等設施與機關。
 
大崎里
大崎里的本部落原是現今烏山頭水庫淹沒區的「雙溪仔」、「笨潭」、「溪仔底」、「圳溝仔」、「中崙」等聚落,其中以笨潭為最大庄。日治時期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0年、民國九年),日人開始築造烏山頭水庫,至昭和五年(西元一九三0年)水庫完工準備進行蓄水之時,原居住在上述聚落裡的居民便被強制遷里,部分居民遷移至現今的大崎里之大崎、莿仔埔及大井居住,亦有少數居民四散遷移至各地。
遷徒至大崎的里民,大部分集居在烏山頭水庫吊橋南邊,形成大崎里的本庄頭,早年初遷至此時,因此地勢高低起伏,坡度特大,而稱為大崎。光復以後,大崎與附近山區的小庄合設為大崎里。
 
隆田里
隆田里與隆本里舊稱「番子田」,過去番子田的住民主要聚居於現在隆田陸橋下之隆本里市街及省道台一線旁之加油站後方一帶,至於現在隆田火車站週遭熱鬧的商店在過去都是其耕作的農田。
光復以後,初期番子田與現今的南廍里合設為「隆田里」,隆田有「番子田良田隆大」與「興隆番子田」的雙重意義。民國四十二年(西元一九五三年)間鄉公所由官田里遷徙至此,成為今日的鄉治所在地,亦為官田區的政經、交通中心 ,人口成長快速,遂於民國58年5月1日,將隆田里分成隆田里、隆本里與南廍里三個里。
 
隆本里
隆本里與隆田里舊稱番子田,為清乾隆中葉(十八世紀中)平埔族群西拉雅系麻豆社人移墾之地。以隆本里為番子田的本部落。
番子田在文獻《臺南縣志》載云:「番子田:係西拉雅麻豆社所徙之地。」另《續修臺灣府志》番社條記記載:「麻豆社縣西南六十里,近番分居社東中脇庄後,距舊社十二里。」其所指之位置與番子田甚為吻合。
光復以後,番子田與南廍合設為隆田里。迨民國五十八年,因隆田里規模過大,而自隆田里分出,以「原本是番子田」之意而命名為「隆本里」。
 
南廍里
明鄭時期,鄭成功為屯田養兵,派遣蘇旺開墾南、北廍,當時南北廍隸屬於承天府天興縣開化里。迨清朝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入主台灣之後,將開化里再分為赤山、茅港尾、佳里興三堡,南、北廍歸屬於開化里茅港尾堡,自此之後,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及日治時代初期,現今的南廍里皆屬茅港尾堡轄區,一直到明治四十二年(西元一九0九年),南部屬於台南廳蔴荳支廳寮仔廍區,至大正九年(民國九年),南廍歸屬台南州曾文郡官田庄。
台灣光復以後,台南州曾文郡官田庄改為台南縣官田區,當時南廍尚屬於隆本里,至民國五十八年,現今南廍里內「南廍」、「北廍仔」和「三結義」三個庄頭正式脫離隆田里,獨立為「南廍里」延續至今。
 
東西庄里
東西庄里由東庄里、西庄里整編而成。 據《官田鄉志》記載,東庄和西庄里在轄域上甚難明顯區隔,自清代以來, 便將東西庄視為一體,光復以後,因東西庄人口超過三百戶,而須分村,原欲將 西庄劃為西庄里,將東庄與瓦磘併為東庄里,但為求兩里人口的均衡,而將西庄 外圍的聚落劃歸東庄里。西庄與東庄以「廟仔後溝」為界,以西為西庄,以東則 為東庄。兩里有共同活動中心為「東西庄社區活動中心」,並且有共同信仰中心 「惠安宮」,祀奉天上聖母。里內成立東西庄社區發展協會、環保義工隊,並有陳水扁前總統古厝著名景點。
 
 
渡拔里
渡拔里由渡頭里、拔林里整編而成。原渡頭里原名番子渡頭,古早以前是自東山鄉吉貝耍經六甲王爺宮及官田烏 山頭之溪流(俗稱官田溪)與曾文溪之銜接處,渡頭里即當時之渡船場,與溪南 的善化鎮東勢寮相通,都是附近平埔族人出入渡船之處,為此得名「番子渡頭」。 里內成立社區發展協會、環保義工隊,並有渡頭社區活動中心及臺南鴨莊休閒農 場等設施。 原拔林里,「拔林」即番石榴,相傳早年此地因野生的「拔仔」遍生成林, 因而稱為拔仔林,今已多闢建為農田或屋舍,土拔仔已不多見。此里以賴為大姓。 里內成立社區發展協會,並有拔林活動中心及川文山等設施。
 
 
社子里
文獻上對於社子里的記載,最早見於《諸羅縣志》所提及之「新社仔」,當時社仔是目加溜灣社所建立的支社,但目加溜灣社人建立支社不久之後,於清乾隆初年遭到蕭壠社人舉眾入侵,社仔因而成為蕭壠社人所有。
台灣光復之後,結合「社仔」與附近諸庄而設立社子里,大致上可分為社子社區與六雙社區兩大聚落。
 
資料來源:《官田鄉志》